第一千六百二十二章 炮楼-《苏厨》
            
            
            
                
    第(1/3)页
    第一千六百二十二章炮楼
    焦炭通过水蒸气,能够得到氢气与一氧化碳混合气,在水蒸气继续作用下,进一步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氢气。
    如果是红热的碳,则空气中的氧会变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与氮气的化合物。
    经过去杂吸收,就得到了合成氨所需要的物质——氮气与氢气。
    说起来很轻巧,但是过程很难,非常难。
    因为提纯的过程需要高压,让二氧化碳溶于水,被吸收除去。
    不能让氧气残留,否则与氢气反应会发生爆炸。
    之后气体反应还需要两百个大气压,六百度的温度以及气体循环。
    这套高压容器,直到前年研发柴油机的过程中才研究出来。
    除此之外还要产生高压的动力,双螺旋气体压缩机,则是研发冷库时的产物。
    具备条件后,还需要催化剂,这个倒是简单,苏油带着前世的记忆,铁氧催化。
    但是问题还多,即便有了催化剂,氨转化率也不到百分之二十,因此还得让高压气在管道内反复循环,不断通过催化板,这又需要精密铸造与焊接工艺。
    好在铝热剂和电弧焊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压力容器要用到钢材,钢材含碳,在高温高压下容易被氢气搞脱碳。
    这个问题苏油做了贡献——简单,咱们以前焊接技术不行的时候,不是拿铜皮制造火车蒸汽机的内胆,然后在外边包上钢壳加强耐压程度吗?
    那咱也可以在高压容器内壁贴他一层纯铁皮,铁有正好具有催化作用,这不就解决了?
    张天师试验了一下这方法,效果很好,还连带解决了加工难度的问题——铁皮包钢壳,铁皮容易加工,钢壳分体分段冲压再用铆钉固定就行,两百大气压的强度完全可以保证,还大大降低了设备成本!
    合成氨铁氧催化剂和铁包钢的点子,让苏油缺席拿到了年前的化学杰出贡献奖。
    理工人理工魂,解决问题人上人,降下成本才是神!
    这是现在流行在京师大学堂各个学院的俏皮话。
    有了廉价氨气,后世的侯氏制碱法和真正的三酸两碱盐化工才算是诞生了。
    这是大宋理工发展的最新成就,也是大宋如今科技之最高成就,技术含量比制造枪炮还要高。
    没有前几年诸多新工艺新发明的爆发式进展,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