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夫子之信-《聊斋狐婿》
            
            
            
                
    第(1/3)页
    傍晚,杭州雨停。
    一架马车卷着泥泞通过城门。
    车内李通判捧着文章,琢磨其中‘放药学问’,身旁另有几张‘治疫方略’。
    这是他今日临安之行所获。
    其中包含着他与刘世才‘治疫问答’。
    车到家门口,他收拾心思,阔步直入爱女怜云内园。
    园内煮着一锅药,药炉边上设一张书案。
    怜云小姐正在持笔酝酿诗意,    旁边放着一首刚写好的小诗,二丫鬟贴肩读诗句品谈。
    李通判迎着清风药气过去,两丫鬟忙见礼。
    “大人。”
    声音唤醒想诗的李怜云。
    她见父亲回来,微笑好容貌。
    “爹爹朝去暮归,此去临安可有所获?”
    “颇丰,临安县治疫有方,刘世才名不虚传。”
    李通判两句话概括此行收获,    从袖中掏出所获与爱女看。
    他今日到访临安县,一看陆知县如何施行治疫,二是见一见刘世才其人。
    最近杭州府与余杭、钱塘各县,也开始依着《青竹雅集》中的良方煮药试药。
    两天下来,药方已经得到验证。
    今早府衙议事,众官家因‘放药’分成两派,彼此争执不休。
    一派认为‘放药繁杂沉重,弄不好激起民怨,使百姓叫唤不公。不如公布药方,让他们自行照方抓药。’
    另一则认为‘公布药方不妥,那药方毒性大,百姓用药不慎,极易治死人。而且一旦公布药方,就会有人照方倒卖药材。到时穷苦百姓怕连药渣都吃不上。’
    李通判偏向于后者,但具体如何实施‘放药’,使州县百姓人人得治……
    这点他尚无周全之策,于是想到已经施行放药的临安县。
    今日一见县内放药之景,他就知道此行来对了。
    晌午宴席之上,他借机请教刘世才‘治民之术’。
    通判问的细致,    刘彦答的周全。
    一番细如雨丝的答话,    就像口述一篇精妙文章,内中‘放药治疫思路’便是一门学问。
    今日这场问答,在李通判心中烙下很深印象,赏识充塞心田。
    “你看这篇《均寡分药》,便知刘世才所思之精妙。”
    “他说,放药犹如分利,百姓不患寡而患不均。”
    “而眼下药少病人多,不能均治百姓,只能分治大众。”
    “先查明染瘟患病人数,后把他们分作‘重症’‘中症’‘轻症’以及‘无症’四个等级。”
    “根据这四个等级,发放对应的‘领药牌’,让大众早中晚分批前来领药。”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