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章 保守一点吧-《外科教父》


    第(2/3)页

    如果时间定得太短,以后还有没有现在的运气,毕竟科研的道路是曲折的,有时候经常会走进死胡同。

    唐顺也思考过这件事情,如果抛开运气,按照正常的经验来设定,这种课题可能需要十年才行,定位五年算是比较激进,杨教授向来比较激进,所以这样平衡起来,下一步以五年为跨度,虽然K疗法的整个研发周期才一年多,但是不能以K疗法做参照,K疗法实在太顺利了,唐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顺利的研究,居然在方向上没有任何偏差。

    他知道这归功于杨教授对科研方向的强大方向感,但是唐顺也知道,这里面的原因很难说,有时候有运气,有时候有杨教授的直觉,不管是什么原因,不可能每次方向会这么精准,这不符合逻辑。

    “五年?”陆小路说,“会不会太激进?”

    唐顺解释道:“K疗法只用了一年多,对K因子的深入研究与寻找新的K因子用五年时间不算是太激进。”

    如果按照常识,这种课题肯定不会说五年,这种课题放在哪个国家都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需要不同的天才级科研者花费十余年时间。

    例如,英国人弗莱明1928年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平板培养皿中发现,在污染的青霉菌周围居然没有葡萄球菌生长,而是形成一个奇怪的无菌圈。

    弗莱明认为这是由于青霉菌分泌一种能够杀死葡萄球菌或阻止葡萄球菌生长的物质所致,他把这种物质取名为青霉素。

    但是,弗莱明仅仅只是发现青霉素而已。后来有研究者推测,既然青霉素可以杀死葡萄球菌,就有可能杀死能使人致病的其它细菌,这仅仅是一个推测而已。

    直到1940年,英国的病理学家佛罗理和德国的生物化学家钱恩通过大量实验证明青霉素可以治疗细菌感染,具有治疗作用,并创立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青霉素的方法。

    随后医生第一次用青霉素救治一位患败血症的危重病人,青霉素杀死了这个败血症体内的细菌,使当时无法治疗的败血症病人恢复健康。

    青霉素的发现到临床应用,整整花了十二年时间。

    而青霉素的工业生产已经是1945年的事情,那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造成大量伤员,急需大量的青霉素进行救治。这种特殊的形势促使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对青霉素的制造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研究。终于,在1945年实现了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

    可是K因子的发现其实与青霉素的发现非常相似,也是杨平在一次意外中发现,可是K因子从发现到临床应用,用了一年多时间,这个效率是非常惊人的。

    也就是杨教授一个人完成了无数人参与的过程,他需要经历无数次精准的判断,一次也不能出错,一次也不能拖延,这样才能做到用十年多时间完成需要十余年才能完成的壮举。

    唐顺想想都觉得头皮发麻,这是怎样一种能力,他平时经常与杨平相处不觉得异样,现在细心想起来,心里不由得肃然起敬,这是天才中的天才,这种对科研方向的判断能力和对科研实践的执行能力可以用恐怖来形容,唐顺自认为已经见过世界上众多顶尖的科学家,没一个人可以与杨教授相比,这些学者与杨教授比起来简直就是萤火与皓月。

    “或许用不了五年!”唐顺补充一句,因为五年的计算,他是不敢将K疗法的研究经验作参照,实在不敢这样参照。

    “用不了五年?”陆小路挺惊讶的,感觉今天唐顺说话有点飘忽不定。

    陆小路加入杨平的团队时间不久,他对杨平这种恐怖的能力的体会没有唐顺深是自然的,因为他过来的时候,K疗法已经经过开始阶段,进入了应用阶段。

    “我们还是问问教授吧?”唐顺突然觉得,讨论已经不重要,教授的意见才是最关键的,其它人意见只能作参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