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来自背后的袭击-《晋末多少事》
            
            
            
                
    第(1/3)页
    杜英趁着还有时间,压低声音问道:“此一战,不会对征西将军收割粮食造成影响吧?”
    桓温越过蓝田之后,完全可以通过长安正南直接越过凤栖原,杀向长安城所在的龙首原。
    可是桓温并没有这么做,反而选择率军一路北上,屯驻于灞上。
    这样做的目的自然也有很多,最重要的自然就是抢收粮食。
    氐人从蓝田败的很快,而桓温也是稍加休整之后就快速进兵,最终没有给氐人多少破坏田地的机会。
    还有一些原因,比如“得灞上者得关中”,这里居高临下、俯瞰长安,本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比如此时华阴、潼关等地的氐人、羌人兵马也随时有可能前来增援长安,只有横兵灞上,才能够挡住他们的道路,并且谋求各个击破。
    不然直接顶到长安城下,很有可能在攻城的时候腹背受敌。
    显然桓温也是打算把氐人的獠牙全部都拔干净之后,再给予长安全力一击。
    这样,长安坚城之中的氐人,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士气并不可能非常高涨,最后主动开门投降都不是不可能的事。
    桓温虽然坚定北伐,但是不代表他愿意付出太大的伤亡。
    毕竟在他的眼中,氐人也好,羌人也罢,实际上都不是自己最终的敌人。
    最终的敌人,终究还在江南。
    所以桓温能求稳就求稳。
    杜英很清楚这一点,因此他也不求桓温能够配合关中盟直接全军压上,只要能够牵制住苻雄等人就可以。
    听到杜英的问题,戴逯苦笑道:
    “大军调动,影响肯定是影响的,只是多少的问题罢了。征西将军既然让司马配合督护行事,同时亲自率领大军压向灞桥,就必然愿意承担这样的影响,督护毋庸担心。”
    “这就好。”杜英微微颔首。
    戴逯琢磨着杜英的语气,倒也轻轻松了一口气。
    关中盟作为地头蛇,有着王师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因此现在双方才能形成这种名义上为上下属,实际上为同盟伙伴的关系。
    因此在王师之中,也有很多对关中盟的质疑声音。
    这质疑声倒还真的不是单纯的因为杜英和谢奕关系近而惹来的,还有很多原本保持中立的人,甚至于出身江左的人对此保持怀疑态度。
    不说别人,他戴逯其实就应该算一个。
    在戴逯看来,世家坞堡就是一群不要脸的墙头草罢了,谢奕到底是怎样受了迷惑,竟然如此看重他们,而征西将军也对杜英赞赏有加?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