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六百六十六章 用人不疑-《迷踪谍影》
            
            
            
                
    第(1/3)页
    芷江城,居于云贵高原东缘和雪峰山西脉之间。
    历史上这座地处偏远的城市,显得宁静而祥和。
    但在抗日战争中,这座小城却仿佛注定与平静无缘。
    城东南有一片翠绿的草地,常有一些牧民在这里放羊。
    在草地的南端,有一块残砖断石的遗址。
    很早以前,这里曾经是一座雄伟的宝塔。
    因为过往的大雁栖宿在塔上,人们称它为雁塔。
    这里,曾是古沅州著名的八景之一,又叫“雁塔秋风”。
    为了抗战,芷江要在县城东郊修飞机坪,因古台山位于机场东南边缘,属机场的扩建范围,雁塔寺又很高,影响了飞机的起落,芷江人只好忍痛将塔拆掉。
    对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来说,雁塔秋风,那是儿时的一个美丽传说。
    但为建机场而拆塔,那是有些悲壮的举动。
    真正爆发之前的芷江城,面积不大,人口也不过3万。
    数千里外燃起的抗战烽火,似乎并不能影响小城偏处山中的宁静。
    一直,到日军的飞机出现在了芷江上空。
    宁静,被打破了!
    这座小小的城市不再宁静、不再沉默,一段奋起、一种牺牲,开始让芷江城走进抗战的洪流。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条跑道的出现。
    1938年正月十二这一天,芷江东郊教场坪里人声鼎沸。
    800米见方的平地上,19000多名民工扛着自家的锄头,挑着自带的畚箕,像蚂蚁一样涌向教场坪。
    这一天,芷江机场开始全面动工。
    从芷江、辰溪、会同、晃县、黔阳、麻阳等11个县,调集了近两万农民赶赴芷江抢修机场。
    两万人,全部衣衫褴褛。
    当时的芷江机场原本是一个教场坪,是历代官府和军队用来训练兵将、考取武秀才、检阅军队、砍杀犯人的地方。
    第(1/3)页